每个人都有拖延的时候——明知道要做,却总想“再等等”。但长期拖延,会让人焦虑、自责、效率低下。要改变它,先要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。
心理学研究指出,拖延不是懒,而是逃避不适感。我们拖延的事,往往让我们焦虑、害怕失败或完美主义作祟。比如学生怕写作文,不是懒,而是担心写不好。
解决的第一步,是降低起步难度。告诉自己:“我只写5分钟”“我只开始第一步”。一旦启动,大脑的惯性会推动你继续下去。

第二步,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。模糊的目标让人无从下手。比如“今天要复习”太笼统,改成“复习完第二章并做笔记”更容易执行。
第三步,奖励自己。每完成一小步,给自己一点正反馈,比如看一集剧、喝杯咖啡。让大脑将“行动”与“快乐”连接。
最后,别苛责自己。拖延是习惯,不是罪。接纳它、理解它,你才能逐步战胜它。
原创文章,作者:weike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dxinli.com/post/63338.html